马 王 皮 影


文史资料  加入时间:2012/10/8 11:16:14 阅读次数:141615

 

马 王 皮 影

 

皮影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戏曲,相传始于西汉武帝年间。马王何家班皮影,起源于大清雍正年间,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,始创人何应贵下传至第七代传人何正同,何正同下传至第八代传人何华平,由川北土皮影发展到现代皮影。何家班皮影,一人“一口说唱千古事,双手摆弄百万兵”,一人“打尽所有响器,享受乐在其中”,他们两人操纵所有吹、拉、扯、打、唱等表演。有六至八人的表演队伍两人就能完成,别具一格,内容丰富,雅俗共赏。他们唱腔、打击相似川剧。解放前后他们走村窜户,巡回演出,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。但在“文革”期间被视为“封、资、修”,强行抹杀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皮影再度东山再起,他们走村窜户,用皮影表演鞭挞丑恶,颂扬正气,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。随着社会的进步,马王皮影在剧本上进行了大量改进,去粗取精。19895月,何家班皮影应四川大学博物馆的邀请,为外宾进行了专场皮影表演晚会,他一人操纵数十个皮影又演又唱,另一人吹打全套乐器,博得美国驻成都领事馆官员、西德皮影专家与外宾的喝彩,中国国际电视台播送了全部表演过程。随后,何家班皮影又应邀到全国各地演出。为了使何家班皮影不被失传,在党和政府多方的努力支持下,于2003年把他远在广州打工的儿子和儿媳妇叫回来学习皮影艺术。2004年初,应重庆市一旅行社邀请,何家班皮影在重庆市演出了三个月,重庆日报、重庆晚报、重庆电视台等数家媒体作了大量的报道。后来继续在重庆、贵州一带演出。

皮影是一种古老传统的、综合性的民间戏曲艺术。主要分布在南部县马王乡、光中乡、神坝镇、大坪镇、群龙乡、丘垭乡等地区。多年以来,他与民间的风俗习惯、社会风貌、文学传统等有着密切的关系。从内容上看,人们熟悉的历史故事、民间传说、人情、世相、风土、生活和艺术意趣都在皮影中有所反映。何家班是世代相传的世家皮影,起源于大清朝雍正年间,最先由何应贵在河南学会皮影的演技艺术,并购买了一整套皮影回来,后又传给儿子何清,何清又传给何文正,何文正又传何大舜,何大舜又传给何福林,何福林又传给何南山,何南山又传给何正同,现在何正同又传给儿子何华平和儿媳妇。何正同当兵回来后,于1973年在西充县郭正泉处买回一整套皮影,当时在马王、东坝、窑场、太平等一带走村窜户演出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,何正同把表演人数由七人减到一人表演和一人吹、拉、扯、打击全套器乐,称之为二人皮影。皮影戏以神话、喜剧、功夫戏为主。主要作品有:《诛仙阵》、《水漫金山》、《菩提骂罗》、《杨戬救母》、《八件衣》、《封神榜》、《西游记》、《玉镯龙》、《双莲花》、《哑女配》、《谭耳记》、《铡美案》、《穆桂英大战洪洲》等40余个剧目。通过皮影生动地反映当时的社会和人们的生活状况、内心世界,劝人为善和尊老爱幼。

其相关器具制作:1、长方形桌子一张,用于棚银幕和放皮影;2、银幕又叫着亮子,他是竹子或木头制作的柜架;3、灯光:用煤油灯、蜡烛、电灯等进行照明表演;4、川剧各种吹、拉、打击乐器;5、栏门先生:由皮影表演者把各种皮影人物的转身,进退、俯仰、手动、脚动等动作和各种唱腔说白,由一人操纵。皮影戏,是用一块屏幕(亮子),通过灯光透视,使屏幕上的人或物明亮起来,加上栏门匠对影人或物的操纵与配音来进行的。皮影的走动,全靠三根棍子:一根主棍、两根副棍进行表演。所以,它具有平稳的适应性和可塑性,很适合小场地演出,搬动也非常灵便。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,如它只有左右、上下的平面空间进行活动,不能象人演戏那样有三维空间的活动范围。

皮影相传始于西汉武帝年间,皇妃李氏病故,武帝思念,一术齐少翁为了解武帝的思念之苦,就在宫中设帐,点上红烛,武帝霎时见李妃翩翩而来。其后,宫妃们用纸剪像为影,逗太子和王子们玩耍取乐,而后民间也效仿流传。祖祖辈辈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,日深月久的经验积累,由纸影改变成皮子做的影子,也就成了现在人们叫的皮影。

何家班皮影,现已是第八代传人了。何家班皮影唱腔独特、演奏独到、影子线条流畅、细腻、色彩华丽绝伦,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。已被海内外誉为“活皮影”之称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县文化馆供稿)

 

 

 Top  [收藏]「打印」「关闭窗口」